Sat 17 Feb 2007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摄影篇(三)

Posted by Royal under 色谭
[2] Comments 

虚拟沙龙,电子时代的中国摄影师(三)

如同互联网在知识结构、审美标准、交互方式上给中国中青年摄影师带来的冲击一样,影像电子化数码化给更广泛(未必仅仅是中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的摄影人群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如果说上个世纪网络技术发展给摄影和摄影师带来的影响只是在获取知识和传播方面打开了更多的门和窗,那么如今的数码影像技术发展对摄影和摄影师的冲击就可以说是震撼性地动摇了传统摄影的基础。当数码技术发展到了降低所有人进入摄影的门槛的今天,传统摄影的技术不再是一个可以炫耀的手工艺,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camera mobile)销售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大量的影像伴随着技术围栏的拆除而产生,影像泛滥的时代,摄影师们不再考虑表现技术的难度而更关注于智慧的表达,随之而来的,是影像的传播和信息如何有效交互的问题。

当技术的界限甚至思维的界限都被消解了之后,能够体现出来的,也许只有一类影像有其足以打动人心的吸引力:首先是诸多同类型的影像通过聚合技术在时间上在形式上予以不停地重复,在摄影所凝固的片断与摄像所记录的连续性影像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既能保持摄影本体特征的独特性又能充分扩展摄影用于表现上的其他可能。例如曾经在几个中文摄影论坛中诸多摄影师在不同地方连续24小时每小时拍摄一张的摄影行为,其实践过程已经近似行为艺术,但仅仅从其影像结果来看的确颇为震撼,而类似的摄影实践还包括著名BSP(blog service provider,blog服务提供商)BlogBus正在利用其平台聚合各地网友贡献的同类内容、正在进行的“N城漫游记”拍摄计划。

在传统时代,摄影师成就的衡量是出版、展览;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出版和展览的地点从博物馆画廊转移到了网站,网站成为传统渠道的一个重要补充,而如今,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身临其境地站在一幅作品面前。虚拟博物馆、虚拟画廊都可以通过3D技术和网络随时随地地将艺术带到每块显示屏上,摄影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有着空前的民主性,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大师,人人都可以成为某类影像的专家,每个人都具备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但同时也意味着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摄影不再是精英的摄影,“我们的江湖”渐行渐远。

(完)

Technorati Tags: photography, internet

 

Thu 15 Feb 2007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摄影篇(二)

Posted by Royal under 色谭
1 Comment 

虚拟沙龙,电子时代的中国摄影师(二)

与传统摄影界主流人群是以摄影为职业不同,在互联网上以摄影这一偏好聚集的人群,却是以非职业为主;他们很少经过系统的摄影学院教育,各自有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摄影对于他们只是一项非常单纯的爱好;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将工作之外的所有业余时间尽情投入摄影实践,他们对于摄影的感悟不来自教科书,而是来自通过互联网获取到的知识积淀和自身美学素养;相对于职业摄影师,他们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随意地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在创造独特的同时也在逐步形成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摄影语言;他们在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摄影的独特理解;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使得他们的影像在互联网的虚拟沙龙中脱颖而出。

马良,一位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导演,与摄影的缘分可能来自站在导演角度的指挥;因此他的作品看起来更象一幅幅剧照。这种剧照式的影像不太符合中国传统摄影界对影像的理解,但是不妨碍马良用摄影这个工具通过影像表达每个画面中看似静止实则动感十足的场景。马良的影像通常是一个个精心布置的场景和编排过的“瞬间”,戏剧化的“瞬间”在布勒松那里是需要以超强的功力准备去等待并且抓捕的,但在身为导演的马良看来无非是一幕幕剧间的高潮凝结而已。时间的切片经过精心调配的光影手段以影像的方式展现,让读图者自行延伸想象空间去构造其他未完成的情节,从这个角度说,马良的影像依然是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已经比较接近当代艺术的手法——以摄影的思维和角度设计场景,以摄影的技术手段表现自己独特的感悟,并且不断地重复形式强调某种风格。虽然马良的影像看起来比较单一,但因为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支撑,在表现个人的复杂精神世界上却表现出一些突破。

田城的影像在某种意义上与马良有相似之处,特别是以相同的技术手段来表现戏剧化的场景方面——我们知道田城以捕捉可见光与不可见光混合的场景见长——这种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混合造就的戏剧化甚至达到了一种魔幻的程度,田城借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所截取——或者有意布置——的场景在红外胶片上形成了独特的影像,将摄影才有的本体特征表现得非常到位:完美的构图,夸张的透视,漂亮的光线,影调的完美连续,过度曝光产生的炫目和曝光不足的暗影等等,这一切特征在田城的《乡愁》系列中与中国人特有的思乡之情结合得相当完美,完全是中国人的审美情绪体现。

相比较而言,王轶庶的影像可能受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影响比较多,作为一名一直希望从事自己希望的工作最终如愿以偿的摄影记者,王轶庶在工作中大量地接触中国正在巨变中的社会,而他似乎并不主张依照传统的摄影观念去见证他所见到的一切,因此在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之后,他更愿意用挑战以往摄影表现准则的影像方式不停询问“这世界怎么了”,一种有意识地茫然、无焦点、忽视和随意,更多的个人主观记录,这可能是王轶庶更愿意展示给读图者的影像中表达的意象;尽管这些影像看起来可能比较私密,也没有离开个人世界的苦闷,将关注目光投向更广泛的人文关怀,但是不失为一份相当独特的解读当前中国现状的图像文本。

可以说,马良、田城和王轶庶等人是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背景下,从网络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的优秀摄影师,他们的成长历程反照着中国摄影师在近20年来在电子化浪潮下的经历:在先是高举“业余精神”大旗脱离摄影主流群体我行我素之后,他们不停地用自己的摄影实践探究摄影在中国在现在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可能性。在认为“他们”的故事比“我们”的故事更精彩的人看来,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实践不能在记录和见证的层面上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和思维观念的巨变,但是无可非议地,他们的影像和摄影实践丰富着中国摄影生态,他们从自己对这个巨变中的现实社会各种复杂感受出发,来关注中国目前发生的一切,无疑是一种相当值得的尝试。

(待续)

Technorati Tags: photography, internet

 

Wed 14 Feb 2007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摄影篇(一)

Posted by Royal under 色谭
No Comments 

一时兴起开始写新浪摄影论坛兴衰史的时候,只想从互联网社区发展的角度去回顾一下十年前的事,完全是自说自话。没想到鲍昆老师看到了这些文章,还给了很高的评价,实在让我汗颜。十年混迹网络,让我看明白网络的变迁,十年混迹摄影,也让我对摄影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可以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摄影,但是十年之后,互联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相对成熟的摄影技巧,和相对丰富的视觉经验,以及一批对摄影有同样的理想和追求的知交好友,我自认为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幸运地处在一场新技术新媒体对摄影传统体制传统观念进行革命的初期阶段,让我看到了摄影的多样性通过新技术新媒体逐步完成对国内摄影传统的颠覆和重构的过程。

很明显地,这个变化正在加速度进行,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做预言的不应该是我这只小小鸟。不过一年前,田城(felix_tian)为之工作的“华艺联(CAN)”准备组织四位中国摄影师在纽约华人艺术博物馆(MOCA)举办一个影展,当时美方希望能够有个中国本土的人,用本土的视角讲述传统摄影在网络和电子媒体冲击下新一代的中国摄影师,田城邀请我来写这篇文章,于是有了这篇《虚拟沙龙,电子时代的中国摄影师》。我将这篇文章作为对新浪色坛回顾的一部分贴出来,算是回应鲍昆老师的抬爱。文章比较长,分三部分释出。

虚拟沙龙,电子时代的中国摄影师

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相媲美的,是中国互联网(internet)的飞速发展,原本只在几个主要城市搭建的互联网节点延伸覆盖到更多的城市与乡村,大部分不被国人知悉的世界通过互联网的推到了眼前,所带来的震撼触动着“触网”的每一个人,包括数以千万计职业或者业余的中国摄影师。

在摄影术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甚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摄影界始终是以沙龙式风光摄影作为其主导取向;这里有自五四运动西风东渐时一大批文化人将摄影术等同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纸砚创造出来的、以郎静山等为代表人物的早期摄影师通过诸多摄影实践划定的对摄影术这一来自西方的视觉艺术形式的基本理解,也有延续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革命的精神情境在摄影画面摄影语言上的固定格局;虽然艺术摄影(fine art photography)的主题在经济发展以来,逐步脱离高昂扬的政治意识,重新开始表现个人化的自然观察和感悟,虽然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在改革开放之后,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的影响开始关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以及事件中人性的表露,但是从总体而言,大多数职业或非职业的中国摄影师所追求的还是自己的作品为上述两类摄影的官方机构所认可,简言之,就是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或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奖。

互联网的初步普及使得广泛的民间摄影力量逐步显现,相对低成本的发布方式和便捷的交互方式使得以摄影为偏好的人群得以聚集,各种以摄影为主题的新闻组(newsgroup)、论坛(forum, or BBS)纷纷出现;虽然早期网络技术手段限制了部分人创意的发挥,但早期互联网上中文摄影论坛中聚集的摄影师均以“业余”或者“非专业”为主,他们是一群热爱摄影的人,却未必以摄影为职业,他们喜欢探究各种各样的摄影问题,热衷于构图、用光、摄影所用的相机、镜头、胶卷甚至如何扫描成电子文件等等现在看来非常基础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国摄影界甚至很多以摄影为职业的摄影师自从接触摄影以来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的;互联网提供了便捷的获取新知的途径,提供了互相学习探讨问题的交互途径,这个时候的中国摄影师们——哦,不,他们更可能是一些纯粹的摄影爱好者——以通过互联网自学的方式弥补着中国摄影教育的欠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弥补是在一个更广泛的人群基础上进行,而这个作为这个基础的互联网,它自身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中。

正如牙牙学语的儿童终究要学会说话、并且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样,无论是以偏好在网络上聚集的高举“业余精神”旗帜的摄影爱好者,还是各种主流媒体和官方机构中的职业摄影师,在度过或快或慢对摄影技术基础的复习阶段后,他们开始趋向同样的问题:拍什么和如何拍,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这实际上是对摄影本身功能作用的探究。互联网的跨地域跨平台优势充分显现出来:通过网络得到的知识不但在中文摄影网络上传播,而且被传统摄影媒体所认可和发表,一些摄影媒体上出现了网络讨论的内容,并且类似的互动越来越多;原本只是在网络上发布作品的摄影师被传统媒体发现并刊载作品,而原本不接触网络的摄影师和媒体发现在网络上发布和展示比传统方式(出版和展览)更迅捷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受众和反馈,于是,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交融在了一起。

显而易见地,探究同样的问题却可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开放了思维的中国摄影师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摄影各种流派的影响,他们发现摄影并非只有沙龙式的风光摄影和马格南式的纪实摄影两种类型,而显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原先用以衡量摄影的一种标准在如此众多的摄影类型之前无所适从,更不用说以原有这唯一标准去衡量以摄影作为表现工具的当代艺术门类;摄影在显现出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显现出摄影作为单一艺术门类的局限性,摄影可以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解释,新的解释也因为每个摄影师的独特有了完全不同的摄影实践;中国的摄影生态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多样。即便是作为官方比赛和展览的两年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也设置了两大门类多达20几个小类的不同奖项,用以奖掖在探索摄影不同可能性上作出贡献的摄影师。

(待续)

Technorati Tags: photography, internet

 

Tue 13 Feb 2007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续完)

Posted by Royal under 色谭
[13] Comments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论坛——至少是互联网洪荒时代的论坛——并不是铁打的,一众名ID一个版主可能成就一个论坛,也可能毁掉一个论坛,这似乎是BBS时代不变的规律永恒的轮回,其深层原因值得今天嚷嚷着要做web2.0社区的业者深究。

“三八事件”之后,大批老ID离开新浪色坛,喜欢摄影创作的去了江湖色,那里在Bostonian和Bozeman两位版主和背后一个艺术委员会的主持下,用限制贴图的会员制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论坛的单纯,造就了后新浪色坛时代中文网络摄影社区的一个辉煌。只不过江湖色也在发展差不多两年后,遭遇到与当年新浪色坛几乎一样的瓶颈,又重复了几次当年新浪色坛的变故,如今光辉已经渐渐黯淡。

原来新浪色坛里喜欢谈论器材的网友,聚集在“色影无忌”,竖起“没有相机就没有摄影”的大旗,红红火火地走到今天,是后新浪色坛时代另外一个辉煌——“色影无忌”的发展史请参考pnp1写的《无忌正史》,可以算是目前人气最旺的中文网络摄影社区。在社区组织架构上,“色影无忌”没有重复新浪色坛的老路,不停地顺应网友要求开各种各样的新版,让各种需求的人群各得其所。今天的“色影无忌”已经是一个以摄影为主线、集合了以各种偏好汇聚人群的发烧友天堂,从相机到镜头,从烟斗到吉普车,无所不包,在商业运作上也屡有建树;看起来“色影无忌”是个大杂烩,可是凭借多年的积累、无数与摄影相关的精华文章和商业运作,谁又能说“色影无忌”不是一个摄影网站?

至于新浪色坛,在江湖色和色影无忌兴起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论坛杂草从生荒芜不堪,偶尔有老ID发些近似于测试的问好帖子,如同野地坟头飘过的鬼影。2000年下半年,新浪将摄影频道托管给了做摄影器材网站的迪派,迪派接手新浪色坛一段时间后又将这个干花钱没收益的烫手山芋还给新浪,自己做起了迪派摄影社区,一时间也红红火火。只是如今的中文网络摄影圈子,再没有人提新浪摄影天地,从相对高水平的影像创作上说,江湖色之后,有fotoyard和CDD,前者目前是先锋影像的乐园,后者是早期论坛向web2.0新技术转变失败的案例;从摄影社区上说,色影无忌之后,有蔡青独力支撑的“新摄影”,有迪派网摄影社区,有poco摄影社区,各地方性的论坛社区更不计其数。

互联网历史似乎在跟人开玩笑。从混沌初开的BBS时代汇聚人的力量成就一个论坛,到盲目追求pageview追求眼球带来广告收入的2000年,再到现如今重提You是互联网时代人物,经过了一个轮回。

互联网社区聚集的是人,只要人越来越多,难免如同细胞分裂一样会分出无数群体;与细胞复制自己不同的是,因为人的多样性还有趋同心理,分裂出来的个体没有两个会相同,如何让这些互不相同的群体在一个大框架下相安无事甚至可以形成某种合力,决不是当年四通利方BBS和后来江湖色树状表单论坛架构可以容纳得了的;新浪色坛衰败在原有框架无法及时顺势改进,只能得到被抛弃的结果,江湖色疑似正在重蹈覆辙,原因可能是原有框架过于结实无法被突破;只有“色影无忌”坚持了“以人为本”,逐步过渡到了今天的样子,但是也很明显,它缺乏一个总体上一致的架构。

技术上的问题在今天看来非常容易解决,blog或者space技术应用会让社区参与者既有独立个人空间又有公共的活动空间,flickr、豆瓣类型的group创建功能又可以解决人员发展和公共噪音大的问题,rss聚合和订阅方便在诺大的公共空间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协同过滤和推荐能够将“你可能有兴趣”的内容推送到你面前……等等等等,而且非常关键的,这些都靠程序自动支持,无需庞大的后台编辑团队支撑。这是什么?web2.0?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web2.0的中文摄影网络社区。

这样的社区,群体之间的言论不再依靠gate keeper,也没有特别紧密或者特别松散的结构,紧密或者松散不是由固定的框架和人员来限定,而是将自主权交还给社区中的人。社区运营者在“还政于民”的时候,还提供方便易用的管理工具给社区里的人,而自己则退居幕后当一个技术支持和服务提供方,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中心”。Flickr便是标杆。

论坛十年,就是互联网社区组织形式从1.0向2.0转变的过程。唯一不能理解的,是新浪在推出2.0形式的blog和播客后重提1.0形式的论坛,匪夷所思。作为一个混迹互联网十来年的摄影玩家,我希望尽快看到一个组织架构全新的大型中文摄影网站崛起。

Technorati Tags: photography, forum, history, memory, srsnet

 

Mon 12 Feb 2007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续五)

Posted by Royal under 色谭
[3] Comments 

2000年3月8日新浪色坛推出的若干女网友摄影作品网络联展本来是件很应景很普通的事,因为之前有过Bostonian《走马看美国》、Jura看欧洲、Eurus《第三只眼》三个个人网络影展,99年底还推出过新浪色坛网友作品回顾联展,技术上一直是现在看来非常原始的文字链接图片的静态展示,内容上也都是大家平时认可的网友作品;“三八影展”只是因为一篇配合影展的评论,机缘凑巧地引发了新浪色坛开版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这场地震之后,新浪色坛元气大伤,没有人气的论坛逐渐荒芜,新浪色坛的断代由此而始。

“三八事件”

新浪色坛自在四通利方时代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讨论风气,无论是关于器材还是关于图片的讨论都是有一说一言之有物;也许与当时网友们对影像的认识层次有关,尤其是对图片的讨论基本不超出构图、用光、立意等等与图片相关的范畴,即便有少许偏离以上主题的言论,也在众网友舆论压力和版主引导下回归正常讨论,这种风气延续了很久,也是如今许多一起走过那段日子网友的美好回忆。

也许是混久了脸熟,也许是总在一个标准下行事有点腻,也许是新生力量觉得以往的观念陈旧,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与原来约定俗成的论坛标准不一样的声音越来越多,论坛火爆人多言杂;比较明显的是对个人网络影展的评论:最初三个个人网络影展是一边倒的叫好,99年底回顾展时就有比较明显的质疑声音,到“三八影展”时质疑的声音已经盖过了叫好的声音。假设影展水平是一个不变的参数,对于影展的反响似乎可以揭示社区论坛发展走到了一个多方向的路口。

人的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最初三个影展展出是交口称赞的优秀作品,很能服众,99年底新浪色坛作品回顾展,就有人认为一些作品其实不够上影展的水平,到“三八影展”,将女性网友的摄影作品拎出来集中展示,除了应景,作品水平遭到更大的质疑。在当时的新浪色坛可以置顶个人作品集,几乎是中文网络摄影圈子的最高荣誉。在这样一个共识下,“三八影展”遭受到的反对声音可想而知。

“三八影展”配合了一篇评论文章推出,这篇以访谈形式推出的评论文章是Jura、亦诺(亦诺在我辞职之后接任版主,继续凑足“四人帮”)和那么蓝三人共同完成,文章以三人聊天的方式,综合评点了参加“三人影展”的女网友及其作品。不知道现在谁手上还有这篇文章的备份,我只记得三人谈中,亦诺发言的重点还是在作品本身,褒贬均有之,一贯的中肯忠厚,Jura和那么蓝的发言就天马行空,其间不乏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的发挥。这样一篇文章显然与当时新浪色坛的评图风气格格不入,文章贴出后,质疑影展水平的矛头转向指责这样的影展和评论对参加影展女网友的水平提高有益抑或有害,正面批驳的有之,讥笑嘲讽这篇评论文章乃至影展甚至发展到对参加影展女网友个人品评的也有之。

论坛上批评“三八影展”的帖子开始被陆续删除。

这里得说一下新浪色坛当时的版风。摄影版开版以来,很少删除反对意见的帖子,我当版主的两年间,封杀ID的事只做过一次;当时的论坛,删帖子封ID是一件版主和网友都非常忌讳的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删除帖子尤其是删除反对意见帖子的做法更是大忌,这次为“三八影展”删帖子的确是开了摄影版开版以来风气之先。在ICQ上,一些熟悉的ID纷纷向我投诉帖子被删,先是Bostonian,再来是狡兔,还有其他各地的网友;我当时已经不是版主,但还有管理后台的权限,进到后台看了看,的确是一些批评帖子被删了,我不能再行使版主权限恢复这些帖子,于是写了一篇《这样的评论要不得》贴了出去,说这种三分之二篇幅空洞无物的评论是揠苗助长。

帖子贴出去不到半天,也被删了。对于我来说,删也就删了,那是版主认为不合适,没放在心上。

在其他网友看来就不一样了:老版主的帖子也敢删,不说是人走茶凉,起码也是对原来论坛评论风气的否定,而那些评论风气是一直以来大家共同维护的,现任版主们不要,网友们还要呢!基于这样一种心态,被删的帖子又被贴了出来,其中包括我的《这样的评论要不得》,转眼之间,又被删了,再贴,再删,又再贴,又被删,行使权力的版主和网友们开始正面交锋,其间,还包括赵嘉(G2)以比较严厉口气制止将删除的帖子再贴出来的公告,除了引发又一波将被删除的帖子贴出来之外,还有广州网友爆料,质疑赵嘉去年国庆后在广州的所作所为,于是,有ID被封。

狡兔气坏了。这个侠肝义胆的家伙原来在摄影论坛混,98年10月旅游论坛开版,我推荐他去当版主,两年下来我们混成了好朋友,他在ICQ上问我怎么想,我说我不管了,跟我没关系,狡兔骂了我一通,将他写好的一个帖子稿传给我看,叫《传檄天下:政变吧,让我们清理门户》,矛头直指Jura,这篇文章我也没有保留,不过最近写这些回忆文章的时候有人发给了我,摘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段,可以看出当年为什么起这些争执:

“  请收拾起你哗众取宠的心思,悄悄地走吧。摄影不需要包装,不需要自欺欺人的歌舞升平。无论是年初造作的九九新浪回顾展,还是烟花三月的女性眼中的世界,都是那么的可悲。这不代表摄影论坛的辉煌,只无情的揭开了大家心里的伤疤。回顾展的高手,还有几位在调色板贴图?还有几位在摄影论坛里继续出没?无论回顾展还是女性展那些上好的照片,有几张是在摄影论坛里贴过的?

  如果你真的在乎摄影论坛,请你在乎参与论坛的每一位朋友。可是,你不在乎,你自比世外的高人,从不轻易出手。无论是鼓励的鲜花,还是挑刺的砖头,都是那么吝啬。纵使偶有一句,也是不知所云,也许你想学禅宗的当头棒喝,可惜,有悟性的人太少,还不太上网。请你做版主不是让你高高踞在艺术的顶峰,怜悯众生,不是让你披上华彩的外衣,印发语录。该干的还得干,不干就请收拾一下,该让愿尽义务的朋友给大家带头评评片子了。

  如果你真的在乎那些喜欢摄影的姑娘们,请不要恶心她们,不要用你那些高高在上的态度,功成名就的心态,肉麻酸涩的语调去恶心她们。虽然她们拍得不见得如何好,但是大家都很爱护,不仅仅是你一个人,不要将她们看成是你自己的嫡系,而让她们误遭冷语,代你受屈。不过,宁愿相信你是认真地在肉麻着,而不是口是心非,那更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调戏别人,更何况是那些你亲手剥开网络蒙在她们脸上的神秘面纱的一个个姑娘。”

狡兔的帖子在3月15号贴出,引起了更大的反响;纳纳是当时参加“三八影展”的摄影者之一,她在3月15号贴出《一个革命的MM不怕听到群众的呼声》,对自己的评价和对这场地震的认识算是中肯客观:

“……女性专题这个名目,也许只是一个噱头。版主的工作和文字,在肉麻和鼓励中间没给所有的人都找到一种平衡。于是才有了这些争论。认真的看完每一个帖子,只想说声谢谢。谢谢每一个直率的说出意见的人。我不同意你,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何况那些批评的话绝大部分,我还是赞同的呢。不好意思,俺也是被批评的其中之一。

对自己片子的批评,早在贴上来之前,就已经听了大半。也仔细揣摩过每一条意见的道理,因为,俺的老师说过,仔细总结,对于今后的提高,也是极其重要的一课。否则哪来进步?不过,这次的片子的形式对我来说,是第一卷。要真能好到哪去,那还不成天才了?不可能,至少我知道我自己不是。听够了批评,还有胆量贴上来,我自己觉得在勇气上还是应该被鼓励的。每位女性的勇气,都应该被鼓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丑的一面给人看的。而我也不相信,即使有了他们三位肉麻的鼓励,贴来片子的MM就会真的以为自己是诗人或诗化的摄影人,自己真的接近大师了,自己真的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摄影的真谛。不会这么幼稚吧,除了丁当应该都是成年人了吧。会这么想的MM,不会去拿相机的,毕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容易获得赞美的东西可以让女性用更从容的方式去表达。相机很时髦吗?未必。

但中肯批评的意见仍然是珍贵的。它可以让迷惑的人更快的接近真理。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人,心理未必健全。经历过一些磨难,才能人格丰满。应该感谢直言不讳说出批评的朋友,毕竟生活中,能面对你说出不字的人远没有应该的那么多。坛子里面的这种真诚的批评还是太少,而不是太多。难道这些不也是应该被鼓励的吗?”

可惜,当时这些理智的文字已经淹没在喧嚣中,一锅沸水里丢进几块冰起不到冷却的作用。在网友看来,是G2、Jura逼走了Royal,将好好的论坛带到今天这个地步;在G2、那么蓝可能还包括Jura看来,这就是Royal组织的一场复辟,以至于在一年后3月8号,色坛和驴坛有人重提“三八事件”,那么蓝还认为是Royal和G2争夺新浪色坛话语权导致了“三八事件”,激得我差点搬出汪延、Nelson和陈彤来为我作证。

我那时已经左右不了大局,明知道深层原因却不能说,处在漩涡之中只能明哲保身;我依然还有色坛的管理权限进入后台,但不想再做些什么,只是一再告诉自己:你跟新浪色坛已经没有关系。半年后,Nelson招了李晖(“化身博士”)来顶替赵嘉负责摄影频道,要我当supervisor,我依然拒绝。

曾经沧海难为水。

(待续)

Technorati Tags: photography, forum, history, momery, srsnet

 

— Next Page »


gipoco.com is neither affiliated with the authors of this page nor responsible for its contents. This is a safe-cache copy of the original web site.